高清日韩欧美_国产一级二级三级精品_日韩理论视频_国产毛片精品视频

您好,歡迎訪問2026第十八屆世界太陽能光伏暨儲能產業博覽會【廣州光伏展會】網站!
?

展示產品

聯系我們

電 話:180 2450 2189
時 間:2026年9月16日-18日
地 點: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會展館B區 在線咨詢
在線客服系統

天津加快新星264MW海上光伏項目建設 推動南港300MW海上光伏等項目落地實施

天津加快新星264MW海上光伏項目建設 推動南港300MW海上光伏等項目落地實施

發布日期:2023-08-22 瀏覽次數:811


7月19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產業發展新契機,聚焦能源革命、技術變革、產業升級和增量投資機遇,大力發展以風電、光伏、氫能和冷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儲能+新能源”為基礎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產業。

加快新星264MW海上光伏項目建設,推動國家能源集團南港300MW海上光伏、天津龍源南港300MW海上光伏等項目落地實施。

原文如下: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扎實有力、特色鮮明推進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碳達峰工作,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濱海新區相關工作要求,結合經開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根本遵循,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濱海新區區委、區政府部署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穩妥有序的碳達峰行動落實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試驗區建設要求,加快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和產城融合,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科學布局經開區各小區、各領域碳達峰目標任務,選樹示范標桿,創新探索“高標準、低峰值”的泰達模式,促進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著力打造國家級碳達峰綜合示范區和國際領先的產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先鋒,確保區域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二)工作原則

——綠色賦能、突出發展。全面準確認識碳達峰行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圍繞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行動,緊扣產城融合發展戰略和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中心區功能定位,系統推進、重點突破,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生產方式。

——節約優先、協同增效。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對標國際先進能耗標準,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創新驅動、銳意改革。堅持創新引領,充分發揮科技驅動和支撐作用,提升研發轉化能力,推進能源領域改革,深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完善區域綠色低碳政策體系,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機制作用,構筑完善創新體系和良好創新生態。

——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區域科學統籌、梯次達峰,根據“一核三區、多點支撐”功能定位,以小區為單元,因“產”制宜、取長補短、分類施策,主動申報和開展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建設,探索各具特色、可復制推廣的多樣低碳、近零碳、零碳發展模式。

——生態優先、藍綠互現。統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超前布局生態和園區藍綠空間,推進園區建設“綠色生態+”模式,保護和培育藍綠生態底色,持續提高各類碳匯能力,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穩妥有序、安全降碳。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各類風險管控,穩存量、拓增量,保增長、調結構,妥善處理好發展和減碳,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平衡好碳達峰與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行動。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更加優化,汽車及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化工新材料、醫藥健康四大主導產業實施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升級改造,全面實現提質增效,熱電、石化等重點企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大力提高現代服務業比重;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達峰,加快智慧能源系統構建,開展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園區創建工作,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形成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特色政策體系。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濱海新區下達指標,園區能源產出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力爭達到150萬千瓦以上。綠化覆蓋率35%以上,為實現經開區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聚集區基本建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綠色低碳技術示范應用取得關鍵突破,調結構、換動能基本完成,建成低碳技術研發應用高地。到2027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濱海新區下達指標,園區能源產出率持續提升,基本建立綠色低碳現代工業體系,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力爭達到“十四五”新增裝機量的26%,綠化覆蓋率37%以上,高標準完成濱海新區下達的各項綠色低碳發展行動目標任務。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濱海新區下達指標,部分小區能源產出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力爭達到250萬千瓦以上,綠化覆蓋率40%以上,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展望2035年,全面形成“產業智能化、動力內生化、發展綠色化、城市智慧化”發展格局,自主創新能力居于全國前列,整體綠色發展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園區水平,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等率先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園區,為實現區域梯次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三、重點任務

(一)制造業低碳發展行動

1.加快存量產業低碳轉型。注重產業鏈的低碳化延伸,促進智能制造公共創新服務、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醫藥外包服務和數字化臨床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制造業與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推廣產品綠色設計,推進綠色制造,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實施綠色制造轉型行動,高質量推進綠色制造示范單位建設。開發一批綠色產品,建設一批綠色工廠,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培育一批綠色數據中心。到2025年,綠色制造榮譽企業達到100家。(工信局、發改局、各招商部門)

專欄一 存量產業低碳轉型項目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電子信息產業:以鴻富錦和三星視界移動、三星電子、三星LED、三星高新電機等三星系企業為龍頭,包括七一二、諾思、澤達易盛等內資企業在內,涵蓋服務器、移動通信顯示器件、半導體、集成電路、LED照明設備、多層陶瓷貼片電容器、導熱材料、視聽設備、智能家居等產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制造能力方面對中國電子產業的提質增效起到示范帶動作用。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跨界發展,基地聚集了五八同城、搜狐視頻、騰訊、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巨頭,以及超算中心、中科智能識別研究院等國家級研發平臺,為中國電子行業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供了試驗場和支撐平臺。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汽車產業:聚集了一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城汽車等主流車商及其供應鏈配套項目,一汽豐田新一線擴建、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等重大項目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帶動能力強,天津一汽豐田升格成為一汽豐田事業體的統括總部,進一步提升產業聚集能力,是天津市汽車工業的主要載體,帶動了周邊區域的項目集聚和提質增效,并依托其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產業聚集,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基地,成為支撐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石油化工產業:聚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渤化、殼牌、英國石油、沙比克、亨斯邁、優美科、法液空、諾力昂等國內外一流企業,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5個。圍繞特種烯烴衍生物、先進化工材料、高端精細及專用化學品、高端生產性服務業4個領域10條細分產業鏈,布局產業發展。聚焦上游原料優勢,吸引下游企業落地,實施串鏈補鏈強鏈工程,以承接重大產業項目為重點,建成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力突出的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安全化、數字化國家級新材料生產基地。力爭晉級中國化工園區30強,創建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和全國智慧化工園區。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建立以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數字醫療、基因診療、醫藥外包等代表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涵蓋產品研發、技術轉化、生產制造、商業物流等功能的生物醫藥產業鏈。擁有年營業收入百億以上企業1家、十億以上企業5家、上市企業914家,高新技術企業109家,擁有生物醫藥領域領軍(培育)企業11家,擁有國家及省級高水平研發機構40余家、國家級孵化器及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諾和諾德、施維雅等企業入圍中國醫藥工業百強,康希諾、藥明康德、凱萊英、昂賽細胞、天藥股份、石藥集團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標桿企業成長為產業中堅力量。

2.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增量。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定位,全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智能科技的現代工業體系,推進工業綠色升級,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附加值高、碳排放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數字經濟。充分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產業發展新契機,聚焦能源革命、技術變革、產業升級和增量投資機遇,大力發展以風電、光伏、氫能和冷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儲能+新能源”為基礎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產業。聚焦高碳排放能源的替代、節能節材和循環經濟等領域開展招商工作,依托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進一步提升節能環保領域對外開放水平,鼓勵外資投資節能環保項目。推動區內整車企業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持續擴大純電、混動車生產能力,產業鏈向鋰電池相關領域延伸,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支持發展節能環保材料,大力發展稀土永磁節能電機及配套稀土永磁材料、高溫多孔材料、功能膜材料及膜組件、氣凝膠絕熱保溫材料、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產業。到2025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力爭達到46%;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綠色產業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200億元,綠色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園區工業增加值比例達到12.5%,綠色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占“四上”企業營業收入比重達到8%。(工信局、發改局、各招商部門)

專欄二 產業結構升級項目

經開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打造汽車制造服務、智能裝備制造服務、創新型金融服務三大融合發展生態,汽車制造服務融合生態方面,以延伸汽車服務鏈條、布局智能汽車領域、培育汽車融合新業態為三大重點發展方向,聚焦實施融合創新平臺搭建、融合,企業主體引培、新型產業共同體培育、智能汽車測試場景建設四大任務體系,加快構建汽車制造、汽車服務與“互聯網 +”跨界融通的產業生態;智能裝備制造服務融合生態方面,以推動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化、生態化為主線,重點聚焦生產制造智能化、產品服務智能化、智能融合新業態三大方向,推動實施公共服務平臺搭建、大企業生態圈建設、融合跨界人才引培、科技金融服務支撐四大任務舉措,加快建成集數據采集、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服務、創新平臺、科技金融等協同匹配的全要素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創新型金融服務融合生態方面,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發揮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優勢,著力構建以產業鏈金融為核心的金融服 務體系,全面推動主體加速集聚、業務模式持續創新、產融緊密結合、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切實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3.促進產業節能降碳增效。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環境準入關,推動新建“兩高一低”項目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對不符合產業政策、能耗“雙控”、產能置換、“三線一單”、污染物區域削減等要求的,依法不予審批,探索建立項目入區綠色評價指標體系。對于能耗量較大的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綠色發展暫行辦法》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應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和降低排放水平。推進工業結構節能,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重點行業節能改造,加快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推廣應用,推動實施一批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電機系統節能、鍋爐節能改造等節能改造項目,推進企業綠色工廠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加大《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和《“能效之星”產品目錄》推廣力度。充分發揮數據中心、5G在促進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推動煤電、石化、化工等行業加快“上云用數賦智”步伐,優化管理流程,實現節本降耗。強化市場化經濟手段在節能工作中的作用,搭建節能技術對接平臺,規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場,推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實施。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全市水平,實現重點用能單位實施能源審計率100%。(發改局、工信局、生態環境局、政務服務辦)

4.深化園區循環化建設。鞏固和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成果,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綠色化,著力提升園區資源產出和循環利用率,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高效的公共平臺,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促進各小區內不同產業之間物質和能源的低碳循環,完善園區溫室氣體管理體系,重點產品實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管理,實現源頭、生產、產品應用的低碳化。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支持大摻量、規模化、原生替代應用,鼓勵企業開展固廢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和推廣。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強化生產與生活系統循環銜接。實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推動塑料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規范發展。探索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儲能系統等新興產業廢物高效回收以及可循環、高值化的再生利用模式,加強資源再生產品推廣應用。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發改局、生態環境局、建交局、南港規建辦、工信局)

專欄三 園區循環化建設項目

現代產業區余熱利用升級改造項目:對卡博特化工(天津)有限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余熱進行回收利用,用于現代產業園區工業蒸汽和熱水供給。企業將原有能源中心余熱利用升級為低氮和高能效鍋爐,該項目全部在自有土地上建設,預計建成一臺90Mt/hr,64bar的鍋爐,主要設備有鍋爐本體級配套公用系統包括除氧水系統,減壓裝置,工藝水等。

泰達新水源擴建及RO膜更新項目:新水源一廠采用CMF+RO工藝,是我國第一個“雙膜法”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在國內首次使用“雙膜法”工藝進行污水大規模深度處理與回用。經多次改擴建,目前日產連續微濾設計處理能力7萬t,部分用于市政生產工藝雜用水和景觀環境用水;反滲透一級設計處理能力3萬t,可替代自來水用于工業用水、市政雜用及園林綠化等;反滲透二級設計處理能力1.5萬t,主要用于工業鍋爐的高純補給用水。對新水源一廠進行增容改建,為滿足及設備性能要求,提高制水水質和水量,減低產水能耗,進行膜元件更新。

固體廢物“多網融合”回收資源化利用項目:建立固體廢棄物“多網融合”回收資源化利用網絡及規范化的集收運體系,將“一般工業固廢”、“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園林綠化垃圾”和“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有機結合,通過資源化產品實現固廢的源頭減量化、過程資源化、末端無害化、監管智慧化。推動建設“多網融合”固廢回收利用示范項目。

(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1.推進新型能源系統建設。整合供熱、燃氣、電力等市政能源信息,集中展示區內場站、管線及能源用量信息,集成控制統一調度分配,推動能源互聯網功能形態全面演進,打造國際領先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區,實現能源智慧高效、互補互聯。推廣智能熱網建設,通過對熱源、管網、換熱站的工況數據實時監控管理,實現直觀高效調整運行參數,準確及時處理供熱事故,提高科學調度、節能增效水平。推動分布式電源和智慧微電網發展,加快主動配電網建設,新建新能源項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儲能裝置;推動新能源與終端負荷耦合利用,積極鼓勵建設新能源電力專線供電。建設儲能電站和基于源儲荷全量可控資源池的虛擬電廠,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實現調峰、調頻、電力需求響應等功能和各種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用東區增量配電網優勢,增強綠電消納能力,整合熱力、燃氣利用情況,做好能源供給端和需求端平衡,集中打造東區能源互聯網。到2025年,園區力爭建設26.75兆瓦 /53.5兆瓦時儲能設施。(發改局、南港規建辦、工信局、建交局、規資局)

專欄四 智慧能源項目

東區儲能項目:配合260MW分布式光伏項目,在1#和2#110kV變電站、天成路和海晶35kV站變電站建設53.5MW?h(等效26.75MW的火電裝機)的儲能設備。

東區虛擬電廠項目:建設虛擬電廠云平臺,將可調負荷、分布式電源、儲能等靈活性資源聚合起來,實現自主協調優化控制,通過調節負荷側用電,減少公網供電壓力,同時滿足用戶綠色用能需求。同時,通過補貼激勵機制,降低用戶成本。

排放監測體系:統籌現有的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重點用能單位監測平臺、智慧水務、智慧環保(工況)、能源供給側涉及的智慧燃氣、智慧電力、智慧供熱、南港工業區低碳能源管理平臺等系統,形成全面的智慧碳排放監測體系。完成體系頂層設計、在試點區域分期分步驟的開展平臺建設工作,加強數據開發挖掘,創新運維模式,加強現有信息平臺整合,減少政府投入。

2.發展新能源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快在經開區建設市場化機制運營的新能源投資集團,體系化推動各項任務和重點工程加快落地。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鼓勵各小區利用未建土地、綠帶或與公園結合,建設城市綠地光伏示范項目,建設南港海上光伏項目。將可再生能源使用需求納入基礎設施規劃和廠區設計,利用太陽能與建筑集成技術進行發電。結合上位規劃和區域資源條件,有效利用南港工業區、中區、一汽大眾華北生產基地風能資源,積極布局陸上風電,穩妥推進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地熱能,積極推進地熱資源綜合高效利用。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鼓勵生物質能多種形式綜合利用。拓展應用場景,充分利用余熱余能,有序推進一批效率高、效益好、效果優的余熱余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重點推動工業余熱的開發利用和LNG冷能綜合利用,實現能源梯級開發,要素循環利用。開展新能源和蓄熱、蓄冷、制氫相結合的工程示范,推動新能源生產、轉化、儲存、運輸多環節融合,實現多途徑利用。(發改局、建交局、南港規建辦、規資局、政務服務辦、工信局)

專欄五 新能源建設項目

東區260MW分布式光伏項目:根據東區屋頂面積統計與分析,結合東區電力消納能力,分三期開發建設,至2025年開發光伏規模260MW。

東區地熱項目:作為東區補充綠色熱源,在滿足環境保護和開采要求基礎上,KF-01、KF-02、KF-03、KF-04地熱井恢復性改造后投入使用,并配套相應的熱力系統、循環水系統、電氣系統、自控系統等,包含與原熱水管網對接等工作內容。地熱井重新開發利用來代替燃煤供熱,每年可大量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懸浮質粉塵等大氣污染物。

金橋焊材10MW分布式光伏風電項目:利用金橋焊材廠區內部空地,建設11.2萬m3光伏發電設備和10MW(2臺×5MW)分散式風電項目,年發電量大約4000萬kW·h。

3.提高天然氣消費量。推動建立完善的天然氣供應體系,支持各小區積極引進氣源,減少對單一氣源的依賴,積極引進LNG(液化天然氣),協助推進北京燃氣集團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項目建設、中石化LNG擴建工程項目二期投產和三期建設,實現陸地、海上氣源相互補充,互為備用,提高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實現多源供氣。加快完善用氣條件,持續增加天然氣供應,謀劃建設燃氣調峰鍋爐,推進能源綜合利用的研發和建設,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推動符合條件的石化、化工等LNG大用戶采用天然氣直購模式。優化天然氣利用結構和方式,積極發展燃氣分布式能源,冷(熱)負荷集中區域,建設冷熱電多聯供分布式能源系統。積極拓展用氣領域,推動城鎮燃氣、交通運輸、工業燃料、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能源高效科學利用,支持推廣天然氣汽車和貨車,完善車用LNG、CNG(壓縮天然氣)加氣站布局。(發改局、建交局、南港規建辦)

專欄六 能源設施重點建設項目

北京燃氣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項目:建設1座LNG卸載碼頭、1座工作船泊位,實現年接卸能力為500萬t/a;建設10座20萬m3LNG儲罐,應急儲備能力為10億m3;建設氣化能力6000萬m3/d氣化外輸裝置和車輛裝載配套設施,項目投產后年產量為500萬t液態供應量或67億m3氣態供應量。

中石化LNG擴建工程工程項目:二期建設5座22萬m3LNG儲罐,1座3-26.6萬m3LNG船碼頭,建成后高壓外輸能力達5500萬m3/d,正在陸續投產中。三期工程規劃中,擬建設5座27萬m3LNG全容量罐,1座30萬m3薄膜罐及配套裝置。

LNG直供項目:增加天然氣多渠道供給,進一步深化與上游供氣企業合作,鞏固多元化多渠道供氣格局,推動南港1500萬tLNG接收站建設,保障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

3.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持續做好控煤工作,完成濱海新區下達的重點耗煤企業控煤任務目標,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續降低燃煤在能源系統中的消耗量。加強煤炭質量和流通環節管控,加快推動現有供熱系統低碳化改造,實施東區熱源四廠、西區熱源二廠、現代產業區供熱中心、金耀生物科技等重點單位煤改燃工作。推動燃煤發電廠實施提升效率改造,達到同級別機組國內先進水平,鼓勵發電企業參與深度調峰服務,推動熱電聯產機組靈活性改造,支持華電南港應用CCUS技術。到2025年,華電南港熱電機組力爭在全市率先實現平均供電煤耗292千克標準煤/千瓦時目標,經開區煤炭消費量力爭削減18.8萬噸。(發改局、建交局、工信局、南港規建辦、生態環境局)

專欄七 能源設施降碳重點建設項目

東區熱源四廠煤改燃項目:新建3臺58MW和2臺29MW燃氣熱水鍋爐,替代現有3臺116MW燃煤熱水鍋爐,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削減煤炭消費6.63萬t,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72萬t。

西區熱源二廠煤改燃項目:關停整合的現有2臺75t/h循環流化床鍋爐,新建5×35t/h燃氣蒸汽鍋爐,以滿足西區工業蒸汽和供暖需求。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削減煤炭用量約每年可削減煤炭消費8.87萬t,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36萬t。

華電南港熱電一體化CCUS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籌劃在華電南港熱電二期建設中配套碳捕集項目(規模10萬t/a),同時探索CO2就地資源化利用新途徑,創建集捕集利用、碳交易的全流程CCUS示范場景與商業模式,對綠色煤電的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項目建成后每年將核減碳排放約10萬t,排放權交易超過2000萬元。

(三)城市更新碳達峰行動

1.科學規劃低碳空間布局。構建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體系,在國土空間規劃、區域建設和運營管理等各環節全面踐行綠色低碳理念,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和良性互動。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嚴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構建主城區“三帶六廊”生態結構,規劃產業拓展區建設成為集制造、研發、辦公于一體的生態型、低密度、智能化第三代新型產業園區。在推進舊工業區連片改造和老舊小區升級改造過程中,嚴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根據園區功能定位和發展需求,合理進行用地性質調整,提前謀劃騰退空間發展利用方向,有效杜絕“大拆大建”。(規資局、建交局、泰達產發集團、泰達城發集團、新金融集團)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強化建筑能效運行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標識,開展建筑能效測評和能耗限額管理。全面推動建筑能源審計、能耗統計計量,支撐合同能源管理、電力需求側管理、用能權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實施,強化建筑節能閉合監管。提高節能水平,加快綠色建筑技術研發推廣,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通過建筑布局、立體綠化、建筑材料使用等被動式節能措施降低建筑能源需求,鼓勵使用非化石能源應用、新風熱回收、建筑設備能效提升等主動式節能技術。積極探索5G、物聯網、人工智能、建筑電氣化和智能化等新技術在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推動綠色建造與新技術融合發展。持續推動既有建筑、老舊供熱管網節能改造,提高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推廣節能門窗和綠色建材的使用、提升綠色施工和綠色物業管理水平。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100%,新建居住建筑五步節能設計標準執行比例達到100%;園區國有建設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備條件的,實施裝配式建筑比例達到100%;到2025年,供熱系統中工業余熱替代率力爭達到15%。(建交局、規資局、發改局、泰達產發集團、泰達城發集團、新金融集團)

專欄八 供熱能源優化項目

天河數字經濟產業園余熱回收項目:根據招商項目情況,籌劃在天河數字經濟產業園開展數據中心余熱回收,預計可消納回收數據中心系統廢熱產生的采暖熱量86758.56GJ,可滿足約100萬m2住宅采暖,大幅降低所在區域的采暖能耗。

污水廠廢熱深度回收項目:根據泰達威立雅污水廠處理量,籌劃采用污水源熱泵技術進行余熱回收,泰達威立雅水務日處理污水9萬t/d,除少量用作中水外,每天約有7萬t廢水排入渤海,冬季污水溫度14℃,擁有大量低溫的廢熱。通過建設綠色能源站回收此部分廢熱,每年可增加供熱量約4萬蒸t。

于家堡商務區辦公樓電蓄熱取暖項目:利用項目已建成的南區能源站地下蓄冰槽,可滿足約70萬㎡的辦公樓供熱需求,年供熱能力2800萬kWh以上。該分布式供熱系統避免了市政熱網長途輸送過程中的沿途熱損失,同時可對電網進行需求側響應,實現削峰填谷。整個采暖季谷電供熱比例約84%。未來結合綠電政策可降低建筑供熱過程中的碳排放。按照谷電購入30%綠電核算,折合節約標煤1100萬噸,年減排CO2約2800噸。

余熱引入東區供熱管網項目:項目由津濱熱電廠東引出,接至十二大街泰達熱能公司蒸汽管網,蒸汽管網的長度約6.5km,為泰達熱能用戶供蒸汽。按照非供熱期50t/h,供熱期不少于100t/h,年引進蒸汽量可達56萬噸,將大幅降低所在區域的采暖能耗。

3.提高交通運輸低碳化水平。加快南港港口綠色化升級,完善綠色港口集疏運系統,推進天津石化至南港工業區管廊項目建設,配合濱海新區提高南港鐵路運輸比例。依托南港工業區氫能資源,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公交、物流等場景的示范運行。加快構建便捷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加快運輸服務領域新能源的推廣應用。加快完善慢行交通系統,配合濱海新區打造高效銜接、快捷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公眾選擇綠色低碳交通方式。積極配合濱海新區進行公交線路優化。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以減少車輛擁堵和怠速排放為目標,推進智慧賦能低碳出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區域公交樞紐、停車場等充電設施設備的規劃與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新能源車充電便利化,更新公交車輛中新能源公交占比達到100%,示范區軌道交通站點800米覆蓋率達40%。(建交局、南港規建辦、規資局、發改局、工信局、泰達南港集團)

4.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對電能利用效率超過1.5的數據中心進行節能降碳改造,引導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設計電能使用效率值不高于1.3。鼓勵數據中心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數據中心綠色電能使用水平,鼓勵數據中心就地消納可再生能源。推動既有設施綠色升級改造,積極推廣使用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術,配合天津市開展中型及以上數據中心能耗計量監控系統和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推進數據中心余熱資源利用,提高設施能效水平。(發改局、建交局、規資局、泰達產發集團)

5.公共機構示范先行。加大既有公共機構建筑節能改造力度,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提高建筑用能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綠色低碳運行水平。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智能化水平和光伏光熱項目建設,提升建筑綠化水平。通過能源審計和實施綠色采購等管理手段,提升綠色低碳管理能力水平。推動綠色低碳引領行動與節約型機關創建、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遴選等示范創建活動融合,完善示范創建活動指標體系。進一步降低建筑建造和運營階段碳排放,建設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加強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宣傳、節約型機關創建、鼓勵實施“公物倉”管理制度等示范引領活動,培養綠色低碳辦公方式。到2025年,籌劃一個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典型示范項目,力爭在全市率先實現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比2020年下降5%、碳排放下降7%的目標任務。(建交局、黨委辦、發改局、財政局、泰達產發集團、泰達城發集團、新金融集團)

6.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實施區域戰略空間留白、留綠、留璞,優化存量空間,謀劃發展空間,協同融合空間,建設“城似園中、林廊環繞、藍綠交織”的藍綠空間體系。推動“綠色生態+”空間模式,在核心區構建“一環四廊兩河,九帶七區多點”,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生態格局,在西區構建“一軸五帶六廊四線多點”多層次、多功能、復合網絡格局,增強各分區空間交融與耦合,激發邊際效益、影響效益與輻射效益。深入推進海綿/氣候韌性建設,最大限度減少區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就地消納和利用70%以上的降雨。到2025年,核心區綠地率達到28%,綠化覆蓋率達到37%;西區內綠地率達到16%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0%。(規資局、建交局、南港規建辦、生態環境局、西部片區管理局、泰達產發集團)

(四)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1. 打造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推進綠色低碳戰略科技力量培育,重點支持已落地的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平臺和大院大所充分發揮牽引效應,充分發揮“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雙碳產業聯盟”作用,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原始創新重大成果。以經開區雙碳經濟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育項目實施方案為抓手,吸引儲能、氫能、CCUS、碳金融和碳交易等緊缺人才,加快培養綠色低碳領域青年人才。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重點載體平臺為抓手,強化與北京中關村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對接合作。(科創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人社局、發改局、工信局)

2. 實施技術創新攻關行動。支持區內企業申報和承擔碳達峰碳中和國家級、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和自主創新重大產業化項目。以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和去碳化裝備研發等為突破重點,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等相關領域“雛鷹—瞪羚—領軍”高成長企業梯度培育。積極發展布局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石墨烯新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人工智能等產業前沿領域技術和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行業數字化集成研發,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引導企業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支持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碳捕集先進材料、碳捕集分離利用核心裝備的集成研發,促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突破。到2025年,力爭實施10項以上低碳零碳負碳集成技術集成研發,形成硬核技術引領、前沿技術萌發培育的原始創新格局。(科創局、發改局、工信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

3.打造科技創新應用高地。以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為創新賦能,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完善技術轉移網絡,支持各類專業機構發展,打造完善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進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豐富“數字基建”等應用場景,探索“互聯網+”創新綠色低碳產業模式,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支持綠色產品設計創新模式、再生資源智能拆解、智能分選、綜合利用、再制造等關鍵技術和裝備應用,促進工業綠色循環生產。(科創局、發改局、工信局)

(五)金融創新助力碳達峰行動

1.建立綠色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優化綠色金融支持政策,鼓勵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業務發展。落實天津市企業綠色評級、投資項目評級指南或辦法,探索建立本級綠色項目庫,研究制定區域性綠色項目評估認證辦法和綠色企業評估認證辦法,組織金融機構與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精準對接,加強低碳領域產融合作。重點支持碳金融市場建設,支持各類碳金融產品創新,加快發展碳租賃、碳保理、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等碳金融產品。支持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建設區域性用能權、排污權交易市場,制定完善權益核定和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探索開展碳匯、核證自愿減排項目交易基礎工作。創新推廣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完善市場化的環境權益定價機制。支持碳資產抵質押登記系統建設。鼓勵綠色供應鏈金融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汽車、石化、電子、醫藥、裝備等供應鏈產業鏈的資金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產品全周期的綠色低碳管理模式。到2025年,建立經開區綠色項目庫,引導金融機構對入庫企業和項目給予信貸政策傾斜。(金融局、生態環境局、自貿局)

2.建設綠色金融機構體系。支持天津雙碳大廈功能和服務創新,建設雙碳綜合服務平臺,著力撬動各類綠色企業、項目、人才、資金聚集,打造“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的功能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在區內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金融支行、綠色金融團隊等組織機構。吸引各類基金資管機構在濱海基金小鎮發起設立綠色投資基金。支持信用評級、第三方認證、環境風險評估等專業機構落戶,為綠色金融提供中介服務。建設天津碳普惠金融創新示范中心,搭建碳普惠運營平臺,開發碳普惠場景的方法學庫,豐富公眾綠色低碳生活場景,調動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的積極性。推動碳普惠積分及天津生態碳匯形成碳資產,進入碳市場交易。(金融局、生態環境局、自貿局、泰達城發集團)

專欄九 雙碳綜合服務平臺

雙碳大廈項目:以位于MSD的H2寫字樓為整體,打造雙碳大廈,作為雙碳綜合服務平臺。繞吸引綠色產業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關鍵生產要素的聚集發展,重點引入培育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企業,包括泰達低碳中心、天排所、中工經聯雙碳研究院、渤海銀行、建設銀行、中石化新星、油氣交易中心交易板塊、吉利雙碳數字科技總部、旭然科技等重點項目,全力構建良好的綠色“雙碳”產業生態。圍繞“泰達綠色金融創新示范區”建設,積極運用綠色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工具,服務城市更新改造、節能減排、產業升級等重點領域,全面提高綠色金融的經濟滲透率,共同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示范區。為濱海新區建成綜合實力強勁、社會文明和諧、國際化程度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一基地三區”核心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助力。

4.打造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探索發展基于排污權、節能量、用能權等各類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鼓勵金融機構建立標準化的綠色金融業務流程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加大對綠色企業和項目的支持力度,降低綠色信貸成本。支持與綠色金融相關的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外匯業務以及跨境人民幣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氣候友好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試點地方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和重點企業的ESG指數及信息披露機制,通過ESG披露吸引改善企業投融資水平,加強企業ESG管理改善實施。積極運用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專項融資產品,支持城市更新、生活污水治理、地下管網改造、生態走廊建設、美麗濱城建設、國土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加大金融科技運用,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簡化業務辦理流程,創新推廣綠色信用貸款產品。支持商業保理公司基于企業穩定收入來源,創新開展綠色收益權保理融資服務。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融資服務機制。支持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覆蓋范圍,靈活設定擔保費率,支持綠色項目投融資。(金融局、生態環境局、自貿局)

(六)深度參與國際合作行動

1.開展國際綠色經貿合作。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鼓勵發展旅游、演藝、教育、醫療、體育等跨境服務貿易,促進發展文化藝術、數字服務、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新興服務貿易出口。依托泰達綜保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積極擴大先進生態環境治理與低碳技術、設備進口,以及研發設計、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進口。充分發揮“全球特殊經濟區聯盟(GASEZ)”在特殊經濟區間貿易和投資促進方面的跨境和跨行業合作方面的促進作用,推動全球特殊經濟區的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貿發局、自貿局、綜保局)

2.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落實國家部署,鼓勵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境內外產業園區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開展節能環保領域國際合作。以一帶一路中心、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聯合舉辦的“生態環境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為依托,拓展項目范圍,廣泛征集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優質項目和先進技術。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研發、融資、項目落地和產業合作提供有效市場,實現應用場景和技術之間相輔共贏。(發改局、科創局)

(七)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行動

1.提升節能管理能力。完善區域節能管理機制,做好項目增量能耗管理,開展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項目能效分析評估工作,出具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下重點耗能行業項目意見,配合項目能評機制把好項目落地能效標準關,進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事項事中事后監管,促進能效先進的優質項目落地;做好項目存量科學化管理,做好重點用能單位能耗雙控考核工作,推動經開區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能管中心建設,推動企業、建筑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實現區內節能形勢預測預警、節能監察等功能,運用數據分析對區內能源利用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強化節能管理信息平臺對節能管理工作科學化、精細化的支撐作用。發揮節能減排激勵政策引導作用,充分使用國家、市級、經開區級各項節能減排資金、鼓勵開展園區級、企業級節能減排項目。建立經開區節能監督執法隊伍,強化節能監督檢查,推進節能執法監察工作,形成節能管理、節能服務、節能監察執法“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發改局、政務服務辦、工信局、建交局)

專欄十 節能管理信息平臺

經開區節能管理信息平臺:設計包括智慧監測、節能分析、節能管理、數據報表、企業系統和節能云服務等多個模塊。在能源方面,計劃通過企業實時數據采集,可實現區內能耗的實時總覽、實時電耗、實時氣耗、實時水耗,展示折標區域總能耗、各分類總能耗情況,結合歷史數據對比顯示環比同比情況,還可實現能耗分析、能耗對標、能耗排名以及負荷分析等,并可進行報表輸出。在節能方面,可對企業年度節能改造項目進行統一進度管理、成果管理服務,并對能源審計、企業報表進行上傳和管理,通過節能運營服務,可定期推送節能政策資訊、節能知識宣傳,并提供設備能效計算、節能量計算、單位換算等節能服務工具。

2.鼓勵綠色消費。按照我市相關規定,引導用戶簽訂綠色電力交易合同,并在中長期交易合同中單列。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大型國有企業、跨國公司等消費綠色電力,逐步提升各小區綠色電力消費比例。在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探索推行涵蓋上中下游各主體、產供銷各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綠色供應鏈制度體系,帶動上游供應商和服務商實施綠色改造,鼓勵國有企業率先推進綠色供應鏈轉型。推動電子商務、商貿流通等綠色創新和轉型。積極推行綠色辦公,提高辦公設備和資產使用效率,鼓勵無紙化辦公和雙面打印,鼓勵使用再生制品。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確保各類公務活動規范開支,提高視頻會議占比,嚴格公務用車管理,鼓勵和推動文明、節儉舉辦活動。鼓勵企業、社會組織開展低碳公益活動,借助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平臺,主動探索運用碳普惠、碳積分等模式,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發改局、工信局、南港規建辦、貿發局、黨委辦、生態環境局)

3.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加強生態環境準入管理,高起點設定項目準入類別,引導產業向“專精特新”轉型。按照我市相關要求,適時在規劃環評和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環評中納入二氧化碳排放評價。推進水環境治理領域協同控制,推進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健全減污減碳協同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打造一批污染物和碳排放“雙近零”排放標桿企業,爭創國家級綠色低碳高水平示范園區。(生態環境局、發改局、建交局、南港規建辦)

4.強化統計核算能力建設。按照國家和我市要求,推進落實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著重加強新增可再生能源、原料用能等消費統計。鼓勵企業開展年度碳盤查工作,自主公開碳排放信息。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實測技術領域的應用,打造物聯網技術在碳排放統計核算的融合示范場景,提升信息化實測水平。(發改局、生態環境局、建交局、南港規建辦)

5.加強宣傳培訓。舉辦企業專場培訓,提升企業節能降碳的社會責任感。利用公共新媒體宣傳平臺等新媒介,結合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活動日,宣傳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提升宣傳品質。將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實現路徑和工作要求等納入干部培訓體系,增強領導干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認識。(發改局、生態環境局、黨委辦、組織人事部)

四、區域碳達峰行動

結合“一核三區、多點支撐”功能定位,因“產”制宜、分類施策,探索各具特色、可復制推廣的低碳、近零碳、零碳發展模式。

(一)核心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

1.東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以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互聯網為基礎,實現多能互補,提升園區用能效率,打造能源互聯網示范區。依托天河數字經濟產業園、天大科技園等產業園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5G、工業互聯網、新型激光顯示、消費電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以天河科技園為載體的“北方芯谷”建設。集聚汽車研發及金融類企業,舉辦泰達國際汽車論壇、于家堡汽車金融論壇等行業峰會活動,發展一汽豐田及配套企業,打造天津汽車城核心區。以發展高端服務業和科技創新資源為重點,謀劃推動存量制造業轉型升級,強化現代服務業輻射作用等碳達峰行動和措施,選取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建設成近零碳示范工業園區。(發改局、工信局、建交局、各招商部門、泰達產發集團)

專欄十一 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近零碳示范工業園區

園區概況:泰達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位于開發區第八大街以北、南海路以東的津濱高科技工業園(南海路156號)三期廠房,天津屬于寒冷B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471~2769h,總輻射年平均為4935MJ/m2。按照太陽能豐富程度,中國劃分為五類區域,天津市屬第三類地區,太陽輻射比較豐富。占地面積158274.6m2,建筑面積89877.6m2,園區內共有13個廠房,使用人數約為1120人。園區內廠房建筑層數較低,均為規整大面積的廠房建筑,周邊無遮擋,現狀條件較好,現有企業包括天津施格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元和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等工業機器人設計、生產類企業,天津探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瀚海藍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海洋裝備研發、生產類企業,以及顏料墨水、模具、卡套式接管頭等其他產品研發生產類企業。

實施計劃:

1.綠色能源:在對現有廠房進行結構安全性鑒定后,通過廠房屋頂等可利用空間鋪設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可鋪設光伏屋頂面積5萬m2,并配套儲能設施,為片區內企業提供清潔電力,形成以光伏、能源互聯網為特色的可再生電力園區。到2023年底,100%完成園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

2.綠色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完成園區內建筑空調系統的節能改造,通過合理的經濟技術分析,因地制宜地采用空氣源熱泵等技術,通過更加節能、環保的方式對建筑采暖供冷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同時對園區內建筑進行智慧樓宇改造,借助物聯網、AI 和大數據等新 ICT 技術,采集各類能源(水、電、氣、暖)使用數據,上傳至智慧園區數字管理平臺,為后續建立以需求驅動的精準供能模式提供基礎數據。到2023年底,100%完成園區建筑空調系統改造,100%完成能源數據采集裝置安裝。

3.綠色生產:注重園區內相關企業產業鏈的低碳化延伸,促進智能制造公共創新服務、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推廣產品綠色設計,推進綠色制造,結合園區內智能裝備制造、電子設備及精密儀器制造等生產模式,試點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實施綠色制造轉型行動,打造綠色制造示范園區。

4.綠色交通:零碳交通核心是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交通工具電氣化,同時鼓勵公共出行、共享出行。結合園區內運輸車輛、員工個人用車需求,在保障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考慮未來發展需求,配備充足的充電樁,合理增加新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園區內部的清潔貨運、配送體系,為園區整體清潔交通轉型預留充足的條件。試點應用氫能汽車,引導企業采用新型清潔交通方式。

5.碳匯化種植:強化園區內植物碳匯吸收能力,通過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方式,增加園區內綠容率,豐富園區內植物種植層次。優化園區內景觀植物配比和喬灌草比例,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較強的植物占比,增強園區碳匯吸收能力。

6.園區智慧管理平臺:通過數字技術與能源企業業務、管理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園區能源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通過精準用電預測、高效能效管理等功能模塊,優化園區用能。

7.綠電交易:建立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與周邊園區、建筑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綠色電力管理平臺,當園區內光伏發電不足以支撐園區用電需求時,通過海云街分布式光伏、豐華工業園分布式光伏等項目向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提供綠色電力,采用園區東區綠電交易的形式,實現園區的近零碳運行。

推進模式:

1.管理層面,確立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近零碳園區實施領導小組,由管委會選派人員,應包含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生活五大領域相關決策管理人員,統籌近零碳園區建設工作的開展。

2.技術層面,組建近零碳園區技術工作組,工作組由無人裝備產業園近零碳園區實施領導小組牽頭主持工作,由專業的碳中和咨詢團隊負責全過程全覆蓋的顧問與咨詢工作。下設各領域實施團隊,包括能源領域實施團隊、工業領域實施團隊、建筑領域實施團隊、交通領域實施團隊以及碳普惠領域實施團隊,與領導小組共同商議、確定各項技術方案。

3.實施層面,建立綠色項目庫。制定近零碳園區實施階段相關產品供應企業、服務供應企業等篩選和評價標準,完善流程管理,建立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綠色項目庫,由相應企業開展近零碳園區實施工作。

2.中心商務片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優化區域用能系統,探索區域集中供冷系統建設。加快新經濟總部集聚區建設,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創意經濟、科技金融等相關產業,依托自貿試驗區建設金融創新示范區。以綠色建筑為特色,圍繞京津冀企業總部聚集區、金融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標志區、創新創業先行區為目標,謀劃打造總部經濟、創新型金融、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與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傳媒五大產業集群,加快“于響”濱城城市客廳、現代金融中心和新經濟總部基地建設,打造綠色金融示范區。(發改局、工信局、建交局、各招商部門、新金融集團)

3.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根據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建筑使用情況、用能側波峰波谷情況,充分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突出園區科技屬性,打造“有靈魂的科技園區”,推動M0地塊建設招商,推動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建設,聚焦工程技術創新后端和示范應用,發展數字引領的科技服務業,積極布局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與大健康等產業。智能科技產業聚焦智能裝備、5G、大數據、軟件信息服務、線上經濟等領域;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聚焦節能環保技術服務、新材料、新型能源等領域;生命與大健康產業聚焦互聯網醫療、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藥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科技服務業聚焦研發服務、創業孵化服務、檢驗檢測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以提升中創信測、威努特、科芯、致導、卡雷爾、百川生物等代表企業科技研發水平,發展華為智慧城市創新中心、輕松、大眾出行、合眾共享等服務業新業態等,謀劃碳達峰行動和措施,將區域整體打造近零碳示范區。(發改局、工信局、建交局、各招商部門、泰達產發集團)

專欄十二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近零碳示范園區

園區概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形成以致導科技、聯匯智造、威努特等為代表的智能科技產業,以一瑞生物、海河生物、生命匯等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產業,以和能人居、藍星清洗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天津(濱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為代表的科技服務產業。2022年,園區企業突破4000家,當年新增企業849家,科技動能持續增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8家,天津市雛鷹企業120家,瞪羚企業3家,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收達到63.81億元。協同創新示范基地獲評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威努特獲評中國新基建創新力量TOP100強。科芯生態農業項目入選農業部優秀案例。中科藍海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全國獎項。

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控制碳源:從能源、生產、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生產模式、使用綠色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負碳技術、倡導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

(1)建筑節能降碳:對于既有建筑,通過建筑節能提升降低建筑碳排放10%;對于新建建筑,100%實現綠色建筑目標,并結合項目定位、基礎條件及經濟性合理打造高星級綠色建筑;政府投資類項目建設成為超低能耗建筑,有條件項目,可在科學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通過負碳、低碳技術實現降碳、碳中和。

(2)建筑供熱降碳:新建建筑的供暖可繼續利用北塘熱電廠的余熱,也可以探索利用光電儲能、光熱儲能、深層地熱能或河(海)水源熱泵技術為新建建筑供暖。

(3)綠色電力與氫能利用:充分利用園區內的公園、綠地、建筑屋面等場地資源,敷設太陽能光伏、架設風力發電、布設氫能源場站。其中,氫能利用可以開展先行示范。經過初步測算,園區場地整體可敷設太陽能光伏板面積達17萬m2,太陽能光伏裝機量力爭達到35MW。

(4)電動車充電設施減碳:鼓勵既有居住小區安裝電動汽車及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促進園區內居民綠色出行,新建居住小區100%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降低交通碳排放。新建公共建筑,要求不少于10%比例的停車位安裝充電裝置。宜結合光伏車棚等形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

2.打造零碳或近零碳項目:選取園區內M0地塊,打造近零碳工廠示范項目,實現全部用能設備電氣化,通過光伏發電加小型風力發電等形式,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優化生產工藝,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廢棄物排放;推行循環利用生產方式,優先利用可再生材料,注重工業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分類處理;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工作,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的減排工作,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體系,生產綠色低碳產品。選取園區內商業地塊,打造超低能耗商業建筑。

3.加大碳吸收:發展生態碳匯,增加園區內及園區周邊綠色植被、公園、海水等生態碳匯能力。

4.建立零碳園區智慧管理平臺:打造零碳園區智慧管理平臺,采集園區內水電、光伏、儲能、充電樁等各類能源數據,進行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等分析計算,實現園區碳排放數據智慧管控。智慧管理平臺的打造應用成熟的物聯網、大數據、4G/5G等通信技術,在低成本、高效能的前提下進行智慧管理平臺的建設,并注重智慧管理平臺的后期維護與功能拓展提升。

5.在園區范圍內發揮碳交易作用推動企業降碳:與排放權交易所、綠電交易機構等開展創新合作,在園區范圍內探索多種形式的碳交易,通過碳交易實現企業主體的碳排放權優化配置,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升級。

推進模式:

1.管理層面:確立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近零碳園區實施領導小組,由管委會選派人員,應包含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生活五大領域相關決策管理人員,統籌園區零碳建設工作的開展。

2.技術層面:組建園區近零碳園區的技術工作組,工作組由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近零碳園區實施領導小組牽頭主持工作,由專業的碳中和咨詢團隊負責全過程全覆蓋的顧問與咨詢工作。下設各領域實施團隊,包括能源領域實施團隊、工業領域實施團隊、建筑領域實施團隊、交通領域實施團隊以及碳普惠領域實施團隊,與領導小組共同商議、確定各項技術方案。

3.實施層面:建立綠色產業項目庫。制定近零碳園區實施階段相關產品供應企業、服務供應企業等篩選和評價標準,完善流程管理,建立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綠色產業項目庫,由相應企業開展近零碳園區實施工作。

(二)西部片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

在西區規劃建設以天然氣熱電聯產為基礎,生物質、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為補充的新型能源系統。以打造長城、大眾、愛達、立中為代表的汽車制造產業,壯大大火箭、航天民品為代表的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高附加值三星電機、鴻富錦、七一二為代表的電子通信產業,做強維斯塔斯等為代表的綠色產業,培育康希諾、凱萊英、金耀生物為代表的醫藥健康產業五方面為重點。以生態綠廊建設契機,提高區域碳匯資源。在微電子工業區圍繞三星高新電機、三星視界和羅姆半導體為主導,著力培育高附加值的優勢產業。在逸仙科學工業園大力發展新能源綠色產業,建設以天津三星SDI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基地。共同打造綠色制造示范區。(發改局、工信局、建交局、各招商部門、西部片區管理局、泰達產發集團)

(三)北部片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

1.現代產業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以卡博特余熱梯級利用為基礎,提升園區能源系統綜合利用效率。重點壯大東方電氣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大力發展利安隆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加大泰鼎“四機一腦”和廢棄電子垃圾回收利用率,打造綠色循環經濟示范區。結合生態環境基礎,重點發展汽車相關零部件產業,建設集先進制造和研發轉化于一體的智能汽車小鎮,吸引高端專用車項目入駐,打造綠色生態的新型智能制造示范園。(發改局、工信局、建交局、各招商部門、北部片區管理局、泰達產發集團)

2.一汽大眾華北生產基地碳達峰目標與行動。推動發展光伏、風電和地熱等新能源,優化現有能源系統。重點發展高端乘用車及配套零部件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測試、汽車文旅產業,以及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技術。以汽車產業集聚區綠色產業鏈為重點,謀劃碳達峰行動和措施,打造汽車產業綠色供應鏈示范區。(發改局、工信局、建交局、各招商部門、北部片區管理局)

(四)南港工業區碳達峰目標與行動

1.打造天津市綠色石化產業鏈。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提高能源、港口、交通等各項配套設施綠色化水平,加快推動120萬噸乙烯項目落地建設,渤化集團南港基地(二期)、北燃LNG等項目建成投產,不斷完善下游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新能源電池、清潔能源等產業鏈,發展新消費、新材料、新物流、新服務四大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推進南港工業區北部組團功能和產業布局優化,承接部分生物醫藥產業,重點以氫能源核心技術突破為主,推進企業廠區內風電、光伏等分布式能源項目建設,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注重發揮依托天津港和南港的港口優勢,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研發轉化及現代服務業,謀劃工業和交通碳達峰行動和措施。(南港產促辦、工信局、南港規建辦、泰達南港集團)

2.加強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嚴格按照南港工業區準入要求招商引資,把好項目入園關,從源頭減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以《南港工業區綠色低碳能源方案》為指導,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天然氣多渠道供給,進一步深化與上游供氣企業合作,鞏固多元化多渠道供氣格局,加快光伏、冷能、氫能、余熱余壓、地熱等各類清潔能源和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重點推進燃動用能清潔低碳替代,蒸汽梯級利用及低品位余熱利用,風電、光伏發電等工程項目落地。以垃圾焚燒發電、LNG冷能梯級利用、海上光伏發電、風電等綠色能源,規劃建設南港綜合能源利用系統。推動南港工業區低碳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提升園區能源、資源、環境智慧化管理水平。圍繞華電南港項目探索CCUS商業化模式。鼓勵和支持重點企業可按照市場化交易規則通過綠電交易實現新能源電力供應。(南港規建辦、發改局、規資局、政務服務辦、泰達南港集團)

專欄十三 南港綠色能源項目

海上風電項目:三峽集團擬建設28臺風機,裝機量200MW,預計年發電量約7億kW·h,年平均上網電量約5.9億kW·h,擬全額上網。配套建設1座220kV海上升壓站敷設海纜和陸上集控中心等。

海上光伏項目:加快新星264MW海上光伏項目建設,推動國家能源集團南港300MW海上光伏、天津龍源南港300MW海上光伏等項目落地實施。

南港LNG冷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利用南港工業區內LNG接收站冷能資源,中圣(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生產空分產品如液氧、液氮、液氬及氮氣;燃料氣主要來自LNG接收站BOG(蒸發氣),通過燃氣鍋爐及燃機輪機配套余熱鍋爐和發電機組,發電供空分裝置及本項目其他裝置使用,余熱向區內其他客戶提供熱源。煙氣中的CO2經過捕集、液化、提純后,制成食品級液體CO2外售。

北部組團垃圾發電項目:大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規劃總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t,一期工程設計2條日處理能力為500t的焚燒線,2臺7.5MW汽輪機,配套2臺9MW的發電機,負責處理海河以南及大港油田、原大港區等區域內的市政生活垃圾,年發電量1.16億kW·h。

3.推動工業制程節能低碳。鼓勵采用綠色工藝,加大余熱余壓回收、梯級利用能源等節能改造措施,打造綠色石化產業生態。促進建材、石化化工行業執行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加快淘汰現有裝置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大力推廣新建、改擴建裝置使用低碳高效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構建管理、服務、監察“三位一體”的節能管理體系。(發改局、工信局、南港產促辦)

4.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南港工業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工作,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余熱余壓回收及廢氣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實施海水淡化水統籌配置,推動海水淡化水的規模化應用。建設催化裂化、制氫及EO/EG(環氧乙烷、乙二醇)等裝置高濃度二氧化碳尾氣回收,探索碳捕捉后二氧化碳在碳酸乙烯酯、高鹽廢水等場景應用。(發改局、南港規建辦、生態環境局、泰達南港集團)

專欄十四南港循環經濟項目

南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先達(天津)海水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擬投資48.83億元,一期海水淡化產水規模15萬m3/d,二期增加產水15萬m3/d,三期建設綜合利用工程。預計年產淡化水4927.5萬t,為南港工業區企業提供工業用水。

南港工業區資源再生項目:東邦鉛資源再生有限公司設年處理16萬噸(分兩期,8萬t/期,合計16萬t)廢鉛酸蓄電池及含鉛廢料生產線,年產再生鉛及鉛合金產品約10.8萬t,其中鉛銻合金產品約4.2萬t、鉛鈣合金產品約2.9萬t、精鉛產品約3.7萬t。

南港工業區綠色供應鏈管理項目: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01.83億元,建設26萬t/a聚碳酸酯項目,該項目是國內首套采用SABIC公司非光氣熔融縮聚法生產工藝,經過西班牙工廠多年運行證明,該技術國際領先,運行安全可靠,排放綠色環保。企業已獲得工信部認可的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榮譽。

5.探索清潔生產審核創新模式。以獲得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為契機,在南港工業區開展集約型清潔生產審核模式創新,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分級審核,探索園區清潔生產方法和工具,探索石化園區資源能源互供的優化方案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發展路徑,實現降低資源能源消化,節約企業成本,助推南港工業區打造綠色化工園區。(生態環境局、發改局、南港規建辦、南港綜合辦、南港產促辦)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委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經開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對碳達峰相關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提升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機制,全面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形成高位推進、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定期開展工作調度、檢查、督辦、考核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工作進展,確保各階段任務有序推進。(雙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強化目標考核

落實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實行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經開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制定年度碳達峰工作要點和重點項目清單,并據此對實施情況開展年度調度,對實施進度緩慢或指標未達到既定目標的進行督辦。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任務分工開展本部門實施情況年度調度,重點調度評估負責的指標、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及重點任務、工程項目等實施情況。加強監督評估結果應用,評估考核結果向管委會報告。(雙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夯實能力建設

建立低碳發展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積極培養和引進低碳發展專業人才隊伍及后備隊伍。開展碳人才緊缺性調研,實施精準化培育,依托濱城人力資源產業園、濱海新區環境創新研究院、泰達低碳中心等專業平臺優勢,開發碳人才新職業標準,實施規范化培訓+評價,加強碳人才校企合作,創新碳人才多元化培養,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政策專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類機構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創建開發區低碳智庫,為全區低碳轉型發展提供優質咨詢服務。(人社局、科創局)

(四)落實資金支持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完善配套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市級專項資金支持,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落實資金保障。繼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推動和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靈活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長期合作關系。(雙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局、金融局、生態環境局)

附件:1.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碳達峰實施方案主要指標分工表

2.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近零碳工業園區規劃方案(公開版)

3.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近零碳園區規劃方案(公開版)

附件1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碳達峰實施方案主要指標分工表

1.png


?
180 2450 2189
高清日韩欧美_国产一级二级三级精品_日韩理论视频_国产毛片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另类丝袜其他| 老司机精品导航| 一区二区av在线| 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 理论片一区二区在线| 正在播放欧美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小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观|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 欧美日韩成人免费| 亚洲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一二| 性色av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樱花|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在线天堂一区av电影|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 黑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夜色精品三区|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电影| 激情综合亚洲| 欧美视频官网| 亚洲国产精品电影| 在线国产亚洲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0|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app| 一区二区国产日产|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使用方法| 国产一区二区无遮挡| 亚洲私人黄色宅男| 欧美日韩麻豆| 极品日韩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一二页| 午夜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无一区二区| 1024成人网色www| 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欧美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 99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久久| 欧美激情按摩在线| 玖玖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裸体| 久久在线精品| 国产无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视频高清| 久久综合激情| 国产区日韩欧美| 亚洲国产成人porn| 久久狠狠久久综合桃花| 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 久久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影视中文字幕| 欧美高清视频在线| 免费不卡亚洲欧美| 欧美日韩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欧美黄污视频| 久久久青草青青国产亚洲免观|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美女|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免费亚洲电影在线| 欧美精品一区三区| 久久xxxx| 在线欧美亚洲| 一二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 欧美~级网站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一区| 久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欧美|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美女视频明星a级| 亚洲一区二三| 亚洲精品一区中文| 久久精品论坛| 欧美成人性生活| 久久久久久成人| 亚洲精品美女91|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黑人| 亚洲人成艺术| 国产精品草莓在线免费观看| 99热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gogo国模啪啪人体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黄|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国产欧美综合| 久久久另类综合|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亚洲免费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国产aⅴ|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精品男同| 亚洲作爱视频| 99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豆花| 国产精品vvv|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99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免费视频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经典色站一区二区三区| 香港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色图| 美女精品自拍一二三四| 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久久综合桃花| 久久免费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精选在线| 亚洲福利国产| 日韩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 欧美婷婷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加勒比av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伦理| 嫩草国产精品入口|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99|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欧美日韩中文另类| 国产真实久久| 亚洲欧美国产不卡| 亚洲欧洲久久| 国产日韩亚洲| 亚洲乱亚洲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直播精品电影 |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原神| 亚洲综合导航| 老司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摸av|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亚洲午夜精品网| 欧美另类极品videosbest最新版本 | 国产午夜精品麻豆|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亚洲高清|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蜜桃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视频专区在线播放| 欧美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入口 | 久久男女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最多的网站| 在线亚洲自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桃| 欧美中文在线免费| 黄色成人av网|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三级|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女警|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欧美区亚洲区| 国产欧美成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小处雏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av| 韩国在线视频一区| 欧美成人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