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廈門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出臺。政策指出,要重點發展電化學儲能,大力培育氫儲能,融合發展新型電力系統,多元布局新型儲能技術。到2026年,廈門新型儲能產業年均增速超20%,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文章強調:要實施儲能技術源頭突破、儲能成果中試孵化、儲能應用場景示范、儲能市場開拓服務、儲能企業培育壯大和儲能產業品牌塑造六大行動。除政策內容之外,本次還公布了26項正在規劃謀劃中的新型儲能場景機會清單。20個年度新型儲能重點項目,涵蓋儲能電池制造、儲能系統和材料研發等領域,總投資金額為625.76億元。
以下為原文內容:
廈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廈門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各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廈門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廈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6月7日
(此件主動公開)
廈門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
為搶抓新型儲能發展新風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廈門市統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為導向,立足區域資源特色和產業科技優勢,開展產業規劃,加強前瞻布局,錨定重點領域,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高地,打造“新能源產業創新之城”。
(二)發展原則
創新引領,跨界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引導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向新型儲能跨界互嵌,帶動關聯產業協同發展。
場景賦能,示范推廣。以場景創新作為重要突破口,開放城市、園區、基礎設施等類型示范場景,為新型儲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迭代提供應用場所。
鏈主帶動,構筑生態。以“鏈主”企業為牽引,引進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關聯配套企業,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和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引導產業有序布局發展,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到2026年,新型儲能產業年均增速超20%,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培育若干家營收超100億元的頭部企業和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初步形成要素富集、協同高效的產業生態圈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高地。
二、發展領域
(一)重點發展電化學儲能
1.儲能電池。做大做強儲能鋰電池,前瞻布局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鈉硫電池、固態電池等新一代儲能電池。積極布局高鎳低鈷正極材料、精密結構件、復合集流體等儲能電池關鍵材料,以及儲能電池生產設備,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2.儲能系統部件。鼓勵企業開發大功率、光儲一體化的儲能變流器。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同研發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等儲能系統部件。積極招引儲能溫控系統、消防系統等產品及解決方案服務商。
3.儲能解決方案。鼓勵企業結合場景需求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發展儲能系統集成產品和技術。支持企業成為一體化儲能系統集成商,聯合儲能運維、檢測等第三方服務企業,共同開發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
(二)大力培育氫儲能
1.氫儲能設備及材料。加快嘉庚創新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布局堿性電解水、質子交換膜電解水、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等制氫技術,發展電解槽、隔膜、電極及輔助系統等電解水制氫設備及部件。加快推進貯氫合金及鈦系、稀土系等固態儲氫設備及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培育發展液態氫儲運、氣態氫儲運等大容量、低能耗氫儲運設備及材料。
2.氫燃料電池及汽車。發展高性能低鉑膜電極、高性能低成本金屬雙極板、高活性催化劑等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材料及部件。發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探索氫能在交通、工業、電力等領域多元化應用,加快研發制造高可靠性氫燃料電池客車、中重型車輛、物流車等氫燃料電池整車及相關系統。
(三)融合發展新型電力系統
1.新型電力設備。推動新型儲能與電力電器產業深度融合,增強斷路器、智能變壓器、直流變換器等儲能系統關鍵電氣設備及部件的研發供應能力。鼓勵電力電器企業圍繞源網荷儲雙向互動、虛擬電廠、光伏建筑一體化、微電網等不同應用場景開發創新電氣產品和解決方案。
2.電力電子器件。推動新型儲能與集成電路產業聯動協作,開發高性能、低損耗、高可靠的絕緣柵雙級型晶體管(IGBT)功率器件及模塊產品,開展儲能電芯、模組、電池簇等檢測環節及安全防范環節等不同場景用的傳感器研發。
3.能源互聯網。支持企業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能源數字技術,開發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及系統。鼓勵綜合能源服務商、負荷聚合商等新興經營主體開展合同能源管理、綜合節能、電力交易、充電樁運營等多元化能源服務。
(四)多元布局新型儲能技術
鼓勵廈門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儲能關鍵技術研發。圍繞區域發展需求,布局高效儲熱、儲冷的技術和裝置。開展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示范項目,布局發展空氣能發動機、空氣壓縮機等壓縮空氣儲能的設備和系統。結合軌道交通發展需求,布局飛輪儲能關鍵材料設備及系統示范應用。開展超級電容器儲能研究,促進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儲能技術源頭突破行動
1.建設新型儲能科研基礎設施。在國家有需要、廈門有基礎的儲能領域,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強短時高頻儲能技術、長時儲能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突破電池全過程安全技術。支持企業及高校院所開展氫能全鏈條研發,推進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爭創儲能領域國家實驗室福建基地。支持高校院所與各區建立“高校院所研發孵化-各區產業轉化”的協同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改委、工信局,各區政府、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鼓勵建設研發中心。支持行業頭部企業、央企等在廈設立企業研發中心,與高校院所共建聯合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國家級儲能示范項目。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開展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攻關和標準制定。(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改委、工信局,各區政府、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3.搭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推動高校院所優質學科、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支持高校院所與企業合作共建新型儲能技術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工程碩士/博士校企聯合培養平臺等,建立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導向,鼓勵高校院所參與創建國家儲能領域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責任單位:市教育局、科技局、發改委,相關高校院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儲能成果中試孵化行動
4.建設新型儲能中試實證基地。在廈門科學城、同翔高新城,搭建一批新型儲能概念驗證、技術熟化、產品試制、試驗驗證等公共科技平臺。爭創國家級新型儲能實證基地。鼓勵大型企業與高校院所、檢測機構共建儲能領域中試服務平臺,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加快項目孵化,帶動產業鏈協同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改委、工信局、市場監管局,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5.建設新型儲能標桿孵化器。依托廈門科學城II號、III號孵化器建設,打造新型儲能標桿孵化器,吸引頂尖科學家、連續創業者等國內外一流人才入駐。鼓勵組建“超前孵化”合伙人團隊,聚焦新型儲能技術和場景需求,“組裝”一批硬科技創業項目。探索“技術+產業”孵化新范式,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硬科技投資種子或天使基金,加速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和企業培育。(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改委、財政局、商務局,各區政府、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儲能應用場景示范行動
6.開放城市儲能示范場景。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開放源網荷儲云端調控、虛擬電廠等場景,探索電動汽車等分散式儲能設施的聚合利用。聚焦重點保障領域,建設一批新型儲能備用電源,開發極端情況下儲能設施的集中調用系統。圍繞“電動廈門”建設要求,探索出租車(含網約車)、電動工程車輛及電動、混動船舶等示范應用,構建適度超前的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網絡。(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工信局、交通局、廈門港口局,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港務控股按職責分工負責)
7.開放園區儲能示范場景。引導工業企業、園區開展光儲充智能微電網系統的開發運行和場景示范,推動新型儲能技術應用。在日負荷峰谷差大、輸電走廊和站址資源緊張、負載率高但尖峰負荷短的關鍵電網節點附近,合理布局新型儲能設施,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和提升用戶供電可靠性。引導精密制造、通信服務等重要電力用戶根據需要配置新型儲能設施。支持企業開展電子制造用氫、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等場景項目示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發改委、住建局、應急局,各區政府、自貿委、火炬管委會,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8.開放基礎設施儲能示范場景。依托廈門港、翔安機場、軌道交通樞紐等,探索開展氫燃料船舶、一體型儲能式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設施、“軌道+光伏”綠色發電等場景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停車場、物流園區等開展光儲充一體化、制氫加氫加氣站、重型車輛及作業機器氫能應用等場景示范。引導各類院校試點建設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的校園建筑。(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工信局、教育局、住建局、市政園林局、應急局、廈門港口局,廈門海事局,各區政府、自貿委、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儲能市場開拓服務行動
9.搭建企業市場拓展服務平臺。面向歐美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磚國家,支持“鏈主”企業帶隊組團出海,聯合參與海外大型風光儲一體化、獨立儲能電站等項目建設,為企業出海提供保險、擔保、投融資等跨境金融服務。策劃搭建碳足跡標識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碳足跡申請核算等“一體化、一站式”管理服務。鼓勵檢驗檢測機構提升實驗室等級,推進高比能新能源電池重點實驗室建設。借助閩寧協作和對口援疆等合作橋梁,支持企業組團開拓寧夏、新疆等區域市場。(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發改委、市場監管局,廈門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搭建綠電綠證服務中心。積極建設低碳產業園區,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建設。鼓勵企業利用全國布局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采用雙邊協商、掛牌、集中競價等方式依托中國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平臺以及北京、廣州電力交易中心開展交易。(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工信局,各區政府、火炬管委會,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11.打造國家級新型儲能產品物流樞紐。支持廈門港進一步優化碼頭配套安全、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危險化學品承運服務能力。鼓勵建設鋰電池包裝安全檢測平臺,推廣鋰電包裝“產線監管+合格評定”智慧海關監管模式。鼓勵編制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上安全運輸指南,參與船載儲能產品交通行業標準制定。支持探索儲能產品航空運輸出口新模式。(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廈門港口局,自貿委,廈門海關、廈門海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儲能企業培育壯大行動
12.提升“鏈主”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支持“鏈主”企業以商招商,成立產業風險投資基金,進一步增資擴產和孵化科技項目。鼓勵“鏈主”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渠道分銷商等建立協作機制,實現上下游穩定預期、明確量價、保障供應。(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發改委、工信局、市場監管局、科技局、財政局,各區政府、自貿委、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強化國企儲能供應鏈優勢。鼓勵市屬國有企業為儲能領域提供定制化、高效率的供應鏈集成服務。支持國有企業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試點投資新型儲能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鼓勵國有企業開放閑置場地和儲能場景,建設孵化器、小試中試平臺等載體,拓展產業發展空間。(責任單位:市國資委、科技局,市屬相關國有企業按職責分工負責)
14.引培高成長創新型企業。精準招引一批擁有技術優勢和成長潛力的科技型企業,吸引儲能領域獨角獸企業來廈拓展新業務和設立總部。挖掘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高成長型中小新型儲能企業,建立新型儲能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實施“一對一”精準服務。(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商務局,各區政府、自貿委、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儲能產業品牌塑造行動
15.打造跨區域儲能產業集群。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聯合周邊城市加強原材料、生產設備等環節協作,探索聯合招商、場景跨域聯動示范建設、項目跨區域成本分擔、財稅分享及收益分配等區域協作機制。(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各區政府、火炬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6.策劃系列主題活動。策劃新型儲能場景峰會,發布新型儲能場景機會清單和能力清單。依托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大平臺,開展新型儲能專展、高峰論壇、產業招商推介、企業推廣等特色活動。依托“蘇頌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賽,策劃新型儲能技術專場賽事,實現以賽引才、以賽促產。(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商務局、工信局、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領導保障
成立由市領導牽頭,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應急局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專班,負責協調和推動全市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工作。組建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健全新型儲能關鍵指標的統計、監測與評估體系,加強產業運行監測和綜合分析。
(二)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加強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要素保障體系建設,依據國家關于加快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研究氫能產業支持政策,制定加氫站建設管理辦法,結合廈門交通道路實際情況探索給予氫能源車輛路權。
(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統籌全市先進制造業基金、科創風投基金,加大新型儲能產業領域支持力度。鼓勵聯合社會資本,設立新型儲能產業專項基金,支持場景示范建設、企業增資擴產、創新平臺建設、產業人才引培等。
(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加大對新型儲能領域人才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人才依法給予安居、醫療、子女就學、創業等支持。對新增的重大新型儲能產業項目,依法加強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鼓勵開展新型產業用地類型探索,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