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天津發改委發布天津市“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文件指出,實施農房屋頂光伏行動,推進綠色建材下鄉。
原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強化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結合國家《“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聚焦“十四五”時期我市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點任務,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
(一)持續提升傳統消費
1.提高吃穿用等基本消費品質。推進農作物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擴大綠色優質生鮮農產品供給,推動優質精品農產品進入全國高端市場。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堅持不懈制止餐飲浪費。順應消費升級需求,在食品、自行車、手表、日用化學品、紡織服裝等優勢領域打造一批拳頭產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在食品和一般消費品領域全面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開展智慧家庭試點建設,推廣智慧家居家電、智能服務機器人、網絡安防監控等智能家居產品。加快發展免稅經濟,爭取設立市內免稅店,提升機場、郵輪港等口岸免稅店水平,探索建設免稅綜合體。
2.釋放出行消費潛力。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優化小客車增量指標配置措施,支持合理汽車消費。繼續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持續實施鼓勵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和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政策。推進汽車貿易市場“互聯網+”服務模式,積極鼓勵發展在線選購、在線預約、在線支付及在線使用汽車增值服務,提升消費體驗。鼓勵金融機構在符合監管規定前提下,積極開展汽車消費信貸等金融業務,加大對汽車個人消費信貸支持力度。落實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對符合國五排放標準的小型非營運二手車取消遷入限制。規范發展汽車租賃、改裝、二手車交易、汽車賽事等后市場。建立動力電池回收管理利用體系,發展換電和電池租賃服務。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密度,做好重大節假日高速公路充電服務保障。在居民區、大型商業購物中心、交通樞紐等車輛密集區域加大充電樁建設力度,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服務領域。在老舊小區、醫院、交通樞紐、商業街區等新建、挖潛一批停車設施,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公共停車場或立體停車場,大力推廣智慧停車場。加快推進濱海新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建設相關工作,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
3.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房地產市場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與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精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實物保障與住房租賃補貼并舉的公租房保障制度,完善收入準入條件動態調整機制。研究制定根據養育未成年子女負擔情況實施差異化租賃和購買房屋的優惠政策,對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條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配租公租房時,可根據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戶型選擇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更好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需求。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面向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無房新市民銷售。優化住房公積金支持租房提取等使用政策。
4.深入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消費地標,聚焦海河國際商業中心建設,推進“一帶九軸九商圈”空間布局,打造濱江道—和平路金街、老城廂—古文化街地標商圈,提升改造津灣廣場、泰安道—小白樓、南門外大街、六緯路、大胡同等商圈商街。構建“濱城”親海消費、文化中心文化消費、佛羅倫薩小鎮名品消費等主題消費目的地,塑造海河親水、“洋樓”文化、津味美食等獨具魅力的消費名片。加強數字人民幣試點與國際消費中心建設聯動,在重點商圈、商業街、商業綜合體開展數字人民幣支付場景建設,構建數字人民幣購物消費生態圈。發揮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優勢,建設全球商品貿易港,開展跨境電商和保稅展示交易,推進“買全球”“賣全球”。增強高品質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實施首店引進專項行動,吸引設計師品牌、定制品牌在津集聚。引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電影節、服裝節、動漫節,打造天津國際馬拉松賽、賽艇皮劃艇等水上品牌賽事,開展海河國際消費季、夜生活節、銀發購物節、老字號國潮等主題活動,積極營造消費氛圍。推動夜間經濟創新發展,重點打造“夜游海河”“夜購津貨”“夜品津味”“夜賞津曲”四張名片,激發夜間消費潛力。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做大做強會展產業鏈,全面運營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辦好世界智能大會、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中國(天津)國際汽車展覽會等一批國際化會展活動,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組展商、展覽專業服務機構、會展組織落戶天津,建設北方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二)積極發展服務消費
5.著力培育文化消費。壯大文化產業,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傳媒影視、創意設計、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產業水平,發展動漫游戲、網絡文化、數字藝術等文化消費業態。鼓勵在商業街、景區、購物中心、寫字樓等場所嵌入文化消費內容。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積極申報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動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推廣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新媒體、數字出版、有線電視、廣播影視、文化創意等領域示范應用。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宣傳推廣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創新惠民文化消費扶持方式。加大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筑、革命文化遺址、工業文化遺存、名人故居等保護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豐富和拓展文化消費內涵。大力推進長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標準實施黃崖關長城保護展示提升工程、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海河文化旅游帶拓展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標拘韻钅浚貧痹撕勇糜甕ㄋê劍蛟煳幕挪盍婪⒌拇笤撕郵痙洞?
6.促進旅游消費提質擴容。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加強全域旅游頂層設計,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旅游度假區創建。培育工業旅游示范項目,加強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濱海文化休閑度假、綠色生態屏障文化、薊州山野名勝等特色文化旅游帶,形成西青崇文尚武生態田園、寧河鄉土文化與濕地游憩、寶坻都市休閑農業、靜海團泊“體育+康養”、武清京津時尚文化體驗、北辰近郊水鎮度假等旅游組團,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加快濱海新區、西青區、和平區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推動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創建,全面提升旅游消費質量和水平。做精做深郵輪產業,積極開辟郵輪始發航線,推出“郵輪旅游+”線路,提升郵輪碼頭綜合服務功能和口岸通關環境,打造中國北方國際郵輪旅游中心。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支持商務飛行、應急救援和高端旅游等發展。
7.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持續開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改革,促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促進醫養結合融合發展,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和特需上門服務。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推動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在交通、就醫、消費、文體活動等方面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多渠道、寬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社區托育服務網絡,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單獨或聯合相關單位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積極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和社區試點建設,在全市建設培育2—3個市級兒童友好城區,打造100個示范性兒童友好社區。
8.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推動常態化開展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深入推進以京津冀為基礎的區域聯盟醫藥產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健全靈敏有序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復合醫保支付方式,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增加商業健康保險供給,鼓勵商業保險參與特需服務,逐步將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應用納入健康保險保障范圍。促進社會辦醫持續規范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在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領域開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引導促進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等獨立設置機構規范發展,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深入實施婦女兒童健康提升計劃,加強婚前、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升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能力,持續推進和完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鞏固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網絡。建立覆蓋全市的兒童醫療服務網絡,推動兒童保健門診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兒童保健和醫療服務。加強中醫市級醫學中心和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做優做強專科專病,完善區級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全面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服務能力。提升免疫規劃服務水平,加強免疫規劃接種門診建設,提高疫苗接種率和工作效率。
9.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加快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打造“通用技能+專業技能”實訓基地集群。實施職業學校提質培優行動計劃,重點支持天津職業大學等“雙高計劃”院校建設,支持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一流應用技術本科院校。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優化公辦、民辦義務教育結構。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加強普通高中資源建設。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引領工程,深化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區內城鄉一體化。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進一步擴大普惠性資源供給,持續開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行生均經費補助。加大幼兒園教師配備補充力度,落實工資待遇保障政策。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園收費監管,建立健全非營利性民辦園價格形成機制。優化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發優質課程資源,提升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
10.促進群眾體育消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水平,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1塊以上。持續開展體育惠民活動,落實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支持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鼓勵第三方參與已有公共體育場館運營開放,推動全民健身服務和體育消費。積極引進和培育馬拉松、體操、冰壺、速度滑冰、高爾夫球、V1賽車等精品賽事。鼓勵發展體育健身、賽事展覽、運動培訓、電子競技等相關產業,培育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天津薊州國家冰上訓練基地、天津海河水上運動中心等一批體育消費載體。加快推進“排球之城”建設,建設中國籃球博物館。積極落實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國家戰略,開展各種形式的冰雪活動,建設一批室內外冰雪運動場館、復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運動中心,建成100所冰雪特色校,鼓勵各區建設冰場,推動各區打造“一區一品”的冰雪活動,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進社區。做大做強健身休閑產業,推廣馬術、汽摩、航空、冰雪、帆船(板)、賽艇、皮劃艇、馬拉松等新興時尚健身休閑項目。
11.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鼓勵本科院校、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加快培育建設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家政企業舉辦家政服務類職業院校。培育家政服務品牌和龍頭企業,探索家政服務企業實行員工制管理,鼓勵從業人員積極參加培訓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高家政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水平。加強家政服務質量監測,開展家政服務質量第三方認證。加強家政服務領域信用監管,開展家政企業信用建設行動,建立家政問題企業臺賬,引導受行政處罰的家政企業開展信用修復。推動家政、養老、托幼、物業等業態融合創新,支持家政企業在社區設立服務網點,落實社區家庭服務業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
(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費
12.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加大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投入,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實施數字商貿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打造若干智慧商圈,推出一批“互聯網+”示范社區商業中心,培育電子商務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推動商場、超市等實體零售企業數字化升級,發展線上團購等銷售方式。推廣“社交電商”“云逛街”等新模式,發展網紅經濟。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支持在大型綜合體、商圈商街布局體驗店項目,推動領軍電商平臺布局線下超級體驗店。支持閑置商業載體、老舊工業廠區、傳統百貨在符合規劃前提下改造為文創園區、商業街區、體驗中心、綜合體等新型消費載體。圍繞交通出行、旅游休閑、教育醫療等民生熱點領域和生活品質提升,分批有效落地一批數字應用場景。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推動傳統超市智慧化轉型,實現線上訂貨、線下無接觸配送。鼓勵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國際市場,引導外貿企業拓展網上銷售、直播帶貨等數字化營銷渠道,豐富出口轉內銷線上銷售模式。鼓勵商業街區、旅游景區、居民社區布局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驛站、智慧書店等智慧門店。
13.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做強做優線上學習服務,推廣遠程協同教學、虛擬操作培訓,發布微課堂、共享圖書館、虛擬教室等智能學習應用。發揮海河教育園教育資源優勢,推動移動技術、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人機互動等技術運用。加快互聯網醫院建設和服務應用推廣,開展線上就醫復診、健康咨詢、健康管理、藥品配送等各類民生服務,推廣應用遠程會診、遠程超聲、遠程檢驗等新手段。引導互聯網醫院向二級醫療機構輻射。深入發展在線文娛,促進在線演出市場發展。加強與網紅自媒體、網絡直播、影視拍攝等各類媒體、渠道合作,打造一批“網紅打卡地”。鼓勵發展“云旅游”等智慧旅游新模式,探索全景云游模式。實施天津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場館數字化改造工程,提升沉浸式實景體驗。發展智能體育,新建500處以上智慧健身設施。豐富在線賽事活動,鼓勵各類體育機構搭建線上運動平臺,開發在線健身課程。
14.促進共享經濟和新個體經濟發展。推動共享經濟規范有序健康發展,實現《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全程網上辦理,引導網約車平臺企業合理優化平臺經營費用。降低平臺經濟參與者經營成本,引導平臺企業合理確定平臺服務費用,完善平臺企業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法規,引導平臺經濟有序競爭。引導大型平臺企業推出家政服務場景,拓展在線選保姆或護工、視頻面試、電子簽約等業務,與社區養老、托育、物業、月子會所、社區零售等業態融合發展。發展直播經濟,鼓勵建設直播基地。支持線上多樣化社交、短視頻平臺規范有序發展。
(四)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15.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鼓勵電商平臺設立綠色產品銷售專區,加強綠色產品集中展示和宣傳,挖掘綠色消費需求。建立健全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體系,落實認證機構信用監管機制,推動綠色產品認證、服務認證及推廣應用。擴大新能源汽車在公交、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等領域應用,推進清潔能源重型貨運車輛使用。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型港口作業機械、水平運輸等設備推廣應用,推進綠色船舶示范應用,打造“零碳碼頭”。完善綠色電力交易機制,推動跨省(區)綠電交易。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加快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布局,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家電、廢舊電池、廢舊輪胎、廢塑料、廢紙、廢玻璃等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
16.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商場等創建活動,持續開展全國節能周、全國低碳日等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聯動工作機制,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鼓勵開展二手商品交易平臺建設,完善二手商品在線交易體系,促進閑置物品交易流通。構建均衡共享某鞘泄疤逑擔憂砍鞘兇酆瞎啊⒆ɡ喙啊⑸縝啊⒂臥敖ㄉ瑁舳耙換肥輝啊畢钅坎呋ぷ鰨岷舷钅恐鼙咂⒔群筒普惺苣芰ν貧喙亟ㄉ柚魈逵行蚩瓜钅拷ㄉ瑁黽有∥⒙痰兀剿鶻ㄉ榪詿啊M晟瞥鞘新邢低常憂砍鞘新痰瀾ㄉ瑁罅ν乒懵躺吞汲魴校嬙平鞘泄弧⒊鱟狻⑽锪鰲⒒肺賴裙擦煊虺盜競凸裼貿檔綞?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倡導綠色裝修,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家具和節能家電。擴大綠色建材應用規模,在政府投資、市政公用、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區、裝配式建筑等項目中率先采用綠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推動近零能耗、零能耗、零碳建筑等試點示范。大力推進低揮發性有機物(VOCs)含量產品生產消費,在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建立源頭替代、過程減排、末端治理全過程、全環節VOCs控制體系,引導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汽修等行業使用低(無)VOCs原輔材料替代。扎實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開展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計量監督專項檢查、郵件快件過度包裝和隨意包裝治理,推動生產經營者遵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
二、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
(一)加大制造業投資支持力度
17.引導各類優質要素向制造業聚集。圍繞加快建設制造強市、全面增強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核心競爭力,加大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投資力度,擴大先進制造領域有效投資。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購置先進成套生產線,支持企業實施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投資和產業基礎再造項目。充分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增強對制造業領域的信貸支持,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在先進制造業聚集區設立專營機構,支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依托滬深北交易所及全國股轉公司(天津)基地、天津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濱海柜臺交易市場等平臺,支持人才創業企業在各級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圍繞制造業立市,制定出臺重點產業人才支持政策。深入推進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建設,加強創新型、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積極引進高端產業需求的領軍人才,推進企校人才資源共享共用。加強制造業投資用地、用能要素保障,發揮市、區兩級項目辦作用,建立重大工業項目協調推進機制,提高項目前期工作深度、簡化手續、優化流程,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和堵點問題。
(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
18.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加快建設交通強市、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擴大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建成京濱北段、京唐、津興鐵路,建設京濱鐵路南段、津濰高鐵、津靜線市域(郊)鐵路,2025年基本實現京津雄30分鐘通勤、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強化京津冀公路網密聯互接,推進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規劃建設,提級改造團大公路等省際接口路。全面實施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意見,建設天津港北疆港區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有序推進南疆、大港等港區鐵路專用線項目,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推進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推進京濱鐵路、軌道Z2線等進入機場,提升機場綜合保障能力。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實施M4北段、M7、M8、M11號線一期及濱海新區B1、Z2、Z4號線,啟動一批延伸線建設,2025年基本實現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及環城四區重點區域軌道交通全覆蓋。
19.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擴大能源領域有效投資。推動“外電入津”特高壓電網建設,新建大同—懷來—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壓通道,優化電網網架結構,構建500千伏擴大雙環網。建設堅強局部電網,提升極端狀態下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積極開展華能臨港二期燃氣調峰電站、薊州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強化天然氣主干管線建設,實施國家管網天津LNG外輸管道復線、蒙西管道項目一期和國家管網、中石化、北京燃氣LNG接收站等國家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工程,打造北方地區重要的LNG接收區。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打造濱海新區“鹽光互補”等百萬千瓦級基地,擴大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規模。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京津冀重要氫能資源供給基地。開展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地熱資源利用示范區。
20.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防汛安全保障效能、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提高水治理能力為重點,擴大水利領域有效投資。深化引灤水源保護,完善引江中線市內配套工程,建成寶坻引江、靜海引江等工程,大力推進北大港水庫擴建增容前期工作,深入論證于橋水庫擴容、爾王莊水庫增容工程,盡早實現三水源保障供水格局。補齊防洪短板和薄弱環節,加快薊運河、州河等一級行洪河道和大黃堡洼、東淀、文安洼等重要蓄滯洪區工程建設,推動濱海新區海堤達標建設。持續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快推動津沽污水處理廠三期、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大沽河凈水廠一期等工程建設,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六河五湖”綜合治理,加快永定河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加強入海河流內域、外源污染同治。持續暢通河湖水系,推動青排渠、北豐產河連通、濱海新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南四河生態補水連通)等工程建設,強化重要河湖基本生態水量(水位)保障。加快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寧河區、靜海區、寶坻區地下水壓采及水源轉換工程建設,基本實現深層地下水零開采。推動農村村內老舊管網提升改造,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
21.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圍繞補齊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積極擴大物流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推進津薊鐵路擴能改造,支持鐵路天津西站建設輻射全國的高鐵貨運基地,打造區域貨運樞紐。深入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進一步發揮天津港中蒙俄經濟走廊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示范帶動效應。新建天津港集疏運專用貨運通道,形成北部港區“四橫三縱、北進北出、南進南出”集疏運網絡。加快建設國際航空物流中心,高標準建設航空物流園,建成大通關基地,強化航空貨運功能。推動中心城區內既有貨運站場轉型升級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物流中心+城市配送點+末端配送站”的三級城市配送網絡節點體系。完善郵政快遞末端基礎設施。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發展短板,積極爭取獲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加快冷鏈物流基地、物流節點、產地冷庫、網絡終端建設,在京津走廊和主要通道周邊新建及改擴建一批冷鏈物流節點。依托港口、機場、鐵路場站,與北京、雄安共建全球性國際寄遞樞紐集群。
22.加大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水平,以鞏固改善環境質量、補齊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為重點,積極擴大生態環境領域有效投資。有序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2025年中心城區、東麗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濱海高新區、東疆保稅港區基本建成“無廢城市”。推進工業園區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推動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主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強化提升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按照國家統籌部署,推動建設特殊類別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基地。科學選址建設垃圾轉運站,重點推動廚余垃圾、建筑垃圾、糞便、園林垃圾、大件垃圾等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加快補齊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短板,新建濱海新區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加快推進“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加強七里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4個濕地保護和修復,加快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實施“藍色海灣”修復整治,開展北部礦山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以薊北山區、中南部重要河湖濕地為重點,改善生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物多樣性。
23.完善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以加快補齊醫療領域建設短板和教育資源短板為重點,開展社會服務設施兜底和全面健身設施補短板,加快推進民生領域建設。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推進第一中心醫院(新址)市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海河醫院呼吸道傳染病定點醫院、第二人民醫院非呼吸道傳染病醫療救治醫院建設。落實委市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等一批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中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建設。加快發展鄉鎮衛生院全科醫學、中醫和口腔等專科特色,推動鄉鎮衛生院創建社區醫院。優化學前教育資源布局,加強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建設。實施義務教育資源建設工程,新建擴建一批學校增加學位供給,補齊中小學體育運動場館缺口。增加普通高中學位供給。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建成天津醫科大學新校區、中國民航大學新校區,新址擴建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推進南開大學濱海校區建設。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重點打造津南產教融合試點核心區,鞏固提升職業教育領先優勢。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推動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區依托特色資源建設博物館、非遺館。加強干線公路與通景區道路銜接,完善交通旅游標志,提升公路服務區、停車區服務品質。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加快社區(村)室外健身設施、“三大球”場地設施、冰雪設施等建設,新建一批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和社會足球場,新建、改擴建一批體育公園,到2025年,新建改建10個體育公園、500個社區體育園、150公里健身步道。加強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筑屋頂等資源的公益性利用,支持興建改造健身設施。
24.加快補齊市政基礎設施短板。以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和推進城市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為重點,擴大市政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防洪排澇體系,加強城市內澇治理,新改擴建雨水泵站,實施易積水片區及易積水地道改造,加快老舊管網設施更新提升,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實施水廠管網擴能工程,加快水廠以下自來水管網延伸,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供熱燃氣老舊管網改造工程,“十四五”時期累計改造供熱舊管網365公里,燃氣舊管網500公里以上。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基本清除雨污串接混接點,實現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環境、交通等各類城市運行系統互聯互通,提升快速響應和高效聯動處置能力。
(三)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25.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打造數字天津、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擴大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有效投資。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京津冀樞紐節點,深化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京津冀大數據基地等項目,建設全國領先的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地。加強5G網絡深度覆蓋,實施千兆5G和千兆光網“雙千兆”工程,推動萬兆無源光網絡(10G—PON)規模部署和下一代PON技術應用。全面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部署應用,推動濱海新區IPv6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綜合試點城市建設,全面提升用戶普及率和網絡接入覆蓋率。加大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打造支持固移結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運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建設,在校園接駁車、環衛作業車、園區物流車、公交車等方面搭建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天津(西青)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加快建設。推進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曙光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各類創新平臺協同創新算力載體。
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
(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26.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市內戶口統一登記遷移制度,進一步放寬外來人口在濱海新區落戶限制。有序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向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集中居住和創業發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完善居住證管理制度,健全以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占主要比例的積分指標體系,豐富居住證公共服務內容,鼓勵在我市穩定就業和居住的外來人口落戶定居。大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等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提升培訓支持力度,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27.積極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濱海新區港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促進“濱城”人口集聚增長。環城四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和城市功能,積極融入都市圈發展。規劃建設武清、靜海、寶坻、寧河、薊州5個區域性節點城市,承載京津冀特色化職能,培育區域輻射、服務功能,提升城鎮化水平,助力構建定位清晰、協調聯動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支持武清、薊州、寶坻等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圈層發展。提速擴面“通武廊”區域“小京津冀”改革試驗,探索設立“通武廊”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支持寶坻區、薊州區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唐山市共同打造“京東黃金走廊”。加強與北京、雄安新區的快速聯系,推進京津塘高速公路等繁忙路段擴容改造,提升與京冀毗鄰地區公路交通服務能力。加大生態環境聯合治理和協同保護力度,強化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加快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示范區。